内部症状因属于维管束病害,内部症状很明显。在中柱髓部及周围,有黄红色病变的维管束,成斑点状或线条状,越近茎基部病变颜色越深,根部木质导管变为红棕色,并逐渐变成黑褐色而干枯。球茎变成黑褐色并逐渐腐烂,有特殊臭味。
病原菌是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产生两种类型的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3~5个分隔,多数3个分隔;小型分生孢子单胞或双胞,卵形或圆形。菌核暗黑色,直径O.5~1毫米,大达4毫米。原膜孢子椭圆形至球形。此菌有4个生理小种, 以古巴生理小种 4号为严重;大密哈(AAA)对1号小种十分感病,但抗2号小种;勃拉戈(ABB)相对感2号小种;但抗1号小种;3号小种只侵害羯尾蕉;矮把香芽蕉原是抗病品种,但1976年在台湾出现4号小种,造成严重损失。
黄瓜枯萎病又名萎蔫病、蔓割病、死秧病,是由尖镰孢菌黄瓜专化型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黄瓜上的病害。黄瓜枯萎病发生在黄瓜的整个生长期,特别是在开花期与结果期。幼苗期发病时病株表现为茎基部缢缩,变褐呈水渍状,随后萎蔫倒伏。成株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植株根茎部叶片在中午萎蔫下垂,呈缺水状。 [1-3] 黄瓜枯萎病在中国各地种植区几乎都有发生。该病是由病原菌侵入黄瓜的根颈部并寄生于维管束内,阻止水和养分的吸收,导致黄瓜植株发生系统害。黄瓜枯萎病从零星发病到大面积发病只需2-3年,有植物“”之称。同一地块连作3年,发病率可高达70%,产量损失10-50%。甚至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