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稻谷发热的规律是什么?
散装稻谷发热的一般规律是:秋冬季节多从粮堆的中下层开始,以后逐渐向上发展;夏季多从朝阳靠墙面的上层开始,以后再逐渐向内发展;因漏雨或吸湿而引起的发热,则多从粮面、仓墙四周、地坪等返潮部位开始,然后再向粮堆内部及中下层发展。
在发热过程中,有的稻谷粮温上升数天后温升暂时减慢,以后再继续上升。发热上升的粮温与粮食水分高低密切相关,即原始水分在15%以下的稻谷不会超过40℃,其主要愿意是因为在高水分的稻谷上微生物繁殖速度较快。
进口大豆含油量高
进口大豆比国产大豆的含油率约高 2%。由于大豆所含的脂肪是疏水性物质,其籽粒中的水分都集中在脂肪以外的蛋白质亲水胶体部分,致使在整粒大豆含水量较低的情况下其亲水胶体部分水分含量仍然很高。大豆储藏安全水分与其含油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含油量越高,其安全水分的数值就越低,耐储性能差。据测定,脂肪含量为20%的大豆,水分为13%时,其非脂肪部分的含水量却可高达16%以上。
整仓发热
整仓粮堆发热可分为先天整仓发热和后天整仓发热。先天整仓发热是指原始粮温高,整仓粮温同步上升的发热;后天整仓发热是指由于局部发热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引起较大范围的湿热扩散,造成的整仓发热。其中造成后天整仓发热的因素与局部发热的因素大致相同。造成先天整仓发热的因素主要有 2 点:一是入仓时大豆原始粮温高,整仓平均水分高,因为部分直属库的入粮时间多集中在夏季高温天气,入仓时大豆平均粮温高达30 ℃,粮温达35 ℃以上,加上入仓大豆的水分相对较高,微生物滋生迅速,造成整仓发热;二是入仓时大豆质量较差。部分进口大豆破碎率高、杂质含量高、运输期间储存环境差,卸船时部分船舱局部有赤变、生霉等现象,入仓时品质差。此类大豆入仓后易受微生物,造成整仓发热。
生霉
1、局部水分高、温度高
合适的温度、水分是储粮微生物生存的必须条件,造成储粮发热生霉的大部分微生物为中温中湿性微生物和中温高湿微生物,如部分青霉、曲霉、毛霉、根霉、镰刀菌等,当局部大豆的相对湿度达到 90%以上,温度达到30 ℃以上时,极易引起局部生霉。
降温通风作业不当
由于进口大豆质量差,在经过夏季储藏后,粮温较高,在秋冬季节通风初期,由于温差大,极易发生粮面结露,高温高湿的环境是微生物滋生的适条件,这些结露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极易造成粮面局部发生霉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