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ton(1960)就曾对Bowen的认识做过如下的评论:“鲍文的化学理论或将该理论应用于玄武质岩浆的分离作用并没有任何错误,这依然是岩石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换言之,从岩浆系统中起初晶出的不一定是基性岩,而之后形成的也未必就是长英质(酸性)岩石,因为从熔体中结晶的岩石的性质,取决于熔体的组分而非矿物结晶的顺序(Kennedy,1933)。但是,火成论僵硬地束缚一个单独的模式上,认为大多数火成岩的演化都是玄武岩浆入l侵地壳冷却、结晶和分离之故,那就有点臆测了。同样的化学理论可以应用于其他模式”。
20世纪40年代(Gilluly,1948)以H.H.Read为代表的“变成论”者和以N.L.Bowen为代表的“岩浆论’’者之间的争论,随着其后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花岗岩的岩浆起源而结束。墙面艺术形式:为了增强墙面的艺术性美观性,通常在墙面做一些变化,增加层次和线条,常见的几种做法有几种:落膛做法:即在墙面的中间部分凹进去,形成四边高中间低的“池子”。然而,组成花岗岩体的岩浆来自何方?用Bowen的话表示:Whence the granites?(花岗岩从何而来?)对于这一问题,压倒性的认识是:花岗岩由地壳中各种不同成分的岩石部分熔融固而形成。
凯基鲁尔夫(Kjerulf,1855,1879)则主张奥斯陆的花岗岩是火戍的。事实上,这些岩基很少是花岗岩,而大部分是山花岗闪,陡岩和石英闪长岩组成的。他承认凯尔霍所提出的空间问题,但他认为灼热的侵入体吞噬了先前沉积岩。因而在火成岩岩石学中引入了“同化作用”的概念。过几十年后,密歇尔—列维(Michel-Levv,1894)——可能尚不知凯墓鲁尔夫的著述——在法国阐述花岗岩的成因时引用了交代作用和同化作用的概念。十九世纪末,花岗岩是由变质作用和交代作用形成的概念在法国颇为盛行。像挪威的凯基鲁尔夫那些在法国和英国受过教育的人则偏重于“岩浆火成”(magmatic—igneous)说的观点。
应用:花岗石的用途根据晶粒大小分:晶粒细小的可加以磨光或雕琢,作为装饰板材或艺术品:中等粒度的常用于修筑桥墩、桥拱、堤坝、海港、勒脚、基础、路面等;晶粒粗大的轧制成碎石,是混凝土的优良集料。鲍文(Bowen)(1914,1922,1948)的玄武岩浆结晶分异理论的误区,是将矿物结晶顺序与岩浆岩从基性到酸性的岩石序列相结合。由于花岗石耐酸,还用做化工、冶金生产中的耐酸衬料和容器。
选购:1、检查所提供的石材为天然石材,其材料性能是否满足或优于天然花岗石(JB/T 7974--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