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青岛市政当局出25.8万元,由德国信利洋行承包扩建,桥身加长到440米。将原桥的钢木结构部分改建为钢筋混凝土,34排桩通透结构,桥面铺以水泥,同时将桥面高度提高了0.5米。在栈桥北端沿海建了栈桥公园,种植树木花卉。桥南端增建了箭头型的防浪堤,并在防浪堤上修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回澜阁。小青岛1高处有一座白色灯塔,它于1900年由德国人建造,是青岛市重点保护文1物,高15。1933年4月,整个工程竣工。从此,栈桥成为青岛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物和著1名风景游览点
回澜阁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海滨,与小青岛隔水相望,北端与中山路成一直线相连。被视为青岛的重要标志。此阁为二层八角凉亭,亭子由彩色琉璃瓦覆盖,24根红漆柱子支撑,阁心有螺旋形楼梯,楼上四周为玻璃窗,有'一窗一景,一景一画'之说。因此建这种塔柱比建梁式桥要复杂很多很多,自然也比修建浮桥SR-520固定浮舟难度大。我们可以凭窗眺望,全1方位地看到美丽的青岛湾和周围的各个景点以及著1名建筑
1930年,在当时的青岛市市长沈鸿烈的主张下,决定对已成为青岛重要游览观光景点的栈桥进行全1面改造。
一座长江浮桥,是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东汉光武帝在与四川割据势力公孙述作战中,公孙述曾在现今的湖北宜都县荆门和宜昌县虎牙之间,利用险要的地势,架起一座浮桥,即江关浮桥,以断绝汉光武帝的水路交通。以后被汉光武帝的水师利用风势纵火烧毁。隋大业元年(605年)在河南洛阳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桥,是一次用铁链联结船只架成的浮桥。唐太宗李世民作过一首诗,其中四句是“暂低逢辇度,还高值浪惊,水摇文鹢动,缆转锦花萦”,用来描绘他乘坐御车渡越浮桥时,船头上善于搏击风浪的鹢鸟图形和缆索上的朵朵锦花,在江河波涛上摇曳动荡的景象。青岛栈桥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是青岛早的军事人工码头建筑,现在是青岛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物和著1名风景游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