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从事灰塑工艺的艺人,在花都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区已不多见,这种民间工艺亟须珍视保护,使传统的灰塑工艺在建筑业上
传承人邵耀波,1921年出生于花都,15岁便开始跟随舅父王席堂到广州各祠堂、庙宇或富家大宅学习灰塑技艺。经过10年的风霜与磨练,邵耀波终于受到舅父认可,可以独立完成灰塑制
灰塑是广东传统建筑特有的室外装饰艺术。它以石灰为主要材料,拌上稻草或草纸,经反复锤炼,制成草根灰、纸根灰,并以瓦筒、铜线为支撑物,在施工现场塑造,待干后再涂上矿物颜料而成。
集中了岭南古建筑艺术的精华,被誉为“桂殿兰宫”。同时,整座庙宇造型各异,有方形、八角形,也有覆盆状的。柱子有石柱、木柱,柱的截面有方形、八角形、圆形,也有转角柱。 仁威庙中的木雕、石雕、砖雕都各有特色,工艺亦十分精湛。陶塑、灰塑工细劲秀,具有浓郁的岭南地方特色和风格,仿如陈家祠,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庙内还有碑记多块。广州仁威庙建筑特色仁威庙平面略呈梯形,坐北朝南,广三路深五进,另有偏东一列平房。
径由牌楼下车步过石拱桥仅百十步之遥的象山脚下,一座壮观雄伟鎏金滴翠的古刹,巍然屹立其间,“南安寺”三个大字熠熠生辉,寺前古枫参天,尤其那挺拔茁壮的二株古柏翠绿欲滴,寺前那一湾流水前面,栩栩如生的木鱼山丘与古刹遥遥相对,古刹背后嶙峋的奇石突兀陡峭,更衬托出古刹的端庄、清净、幽雅、秀丽。这就是桃源镇的水口古刹——南安寺。灰塑传奇——广州灰塑广州灰塑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和传统的民间美术艺术价值。
寺内布有天池一局,独具匠心,既无走水涵道,又无排水显沟,而用鹅卵石铺砌成八卦图案的池底,从不溢涨雨水,一种难以寻觅的小小草,长年稀落生长在石缝之间,据说可以入药。墙上诗书壁画,匾额皆出自名家,脉脉流风,因而闻名遐迩。墨宝“众芗国”堂匾,是清代贡生郭铜君所书,盛传当时是用旧衣布捻成团蘸墨汁代笔写就的,铁画银钩,苍劲飘逸,称之为神来之笔。当灰塑外表的纸筋灰干燥时,颜料无法渗入灰塑,同时还会产生不规则的鳞片状翘壳。